ML米兰·(中国)体育官方网站,ML SPORTS

小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时代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一节课上,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出来,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我们学习的,师生的交流才会更深入、更无拘无束。教师亦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圣陶语)

一、让学生把握学习自主权,做课堂小主人。

当今教育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解决学生自身的内部矛盾,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人的意识,把握学习自主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且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

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且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师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这怎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如今教学过程要成为教学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必然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学主体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进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亲近一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说自己的心里话,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老师。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激励、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一种称赞的眼神、一句简短的表扬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以无比的信心、无比的力量,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平等的课堂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2、教师在课堂上设计、运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耐人寻味的结束语,都是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方法颇多,下面试举几例: 

1)实验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解决文章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捞铁牛》、《称象》,用小船、小石子和玩具小象做小实验,并且让学生在理解深入课文内容后亲自动手,边做边复述,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从而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实物、幻灯片等手段,再现文章的内容,把学生带到此情境中去,唤起情感,产生共鸣。如《海底世界》一课,当教师把五光十色、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使他们大开眼界、兴趣盎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3)图示法。教法采用线段图、简笔画等,展示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直观生动,化繁为简。如《柯利亚的木匣》,学生对“柯利亚走了十步埋了木匣,过了四年后,为什么要走十步才挖出木匣”这个问题存在着疑问,这时,教师运用了线段图来显示,既清楚明了,又突破难点。 

4)表演法。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这正符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性强的特点。如《新型玻璃》一课,让学生扮演推销员,向“顾客”推销其中一种新型玻璃,介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学生兴趣极高,争着表演。 

5)表格法。把结构相似的段落,运用表格展示出来,减缓了坡度,分散了难点。如《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等。

做到以生为本,就是要实现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学关键是看学生想学什么,想如何去学,教师不能严格地遵照教案,处处限制学生,牵着学生沿教案走。否则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学。

二、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直观教学,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师通过直观教学,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培养兴趣,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敢想、敢说、敢做。和教师平等对话,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到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三结合,学会学习,为了将来走向社会,学会生存奠定基础。举教学事例两则,如下:

1、教学声母t

读准音后让学生记住形,先观察图画,随即取出准备好的弯柄伞撑开,台下一片哗然,学生纷纷举手:我知道怎样记住t的形状了!(我家也有这种伞,以后看到t,就想到弯伞柄了)。接着教师能时点拨:再看,伞柄弯钩朝哪边?(弯钩朝右边,因为在撑伞时,弯钩朝左容易碰到下巴。)(还有,弯钩还容易钩到扣子。)听着学生的回答,已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学生已经掌握了“t”的形状,再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了。

2:教学《雨点》(国标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

一、精心导入,探究激趣。导语略。春雨是什么样的呢?用春雨像……”句式练习说话,感知春雨。播放课件,今天的小雨落到了哪儿?它们在干什么?(每个学生的感知与生活体验是有差异的,看图放手让学生想象,去自由地说,充分张扬个性)

二、解读词句,读中感悟。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读,读得好的小朋友添颗星;感知内容,出示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学做动作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拟父母悠闲散步之样,或学顽童奔跑,或借兔子比状跳跃,就更让学生觉得贴近所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 2、讨论领会。

三、发展语言,注重创造。如果你是可爱的雨点,你还想落到哪里?在干什么?练说:雨点落到……,在……”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迅速把所学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激情总结,细细品味。

五、快乐识字,丰富积累。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运用迁移:生字开花。给生字送一个词语或说一句话。(借助学生喜爱的游戏,学生识字主动,轻松愉快地完成识字任务) 2、指导书写。自评,满意的奖一颗小星;同桌互评,奖颗星。

从上述的拼音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课堂充满着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氛围。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做到了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理解了“t”弯钩朝向右边。这比教师说教一千遍的记忆效果还要好!如果你是可爱的雨点,你还想落到哪里?在干什么?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和教材融于一体,更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这种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还不是教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

2、新颖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列举几种如下: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四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其余三人各有任务,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他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如,教学十二册第四单元“在临别之际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这一项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建议书的写法、格式到内容的确定,学生都和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讨论、学习,在讨论学习中,他们感觉到了自由,畅所欲言,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平时感受到的母校需要改进的工作指出来了,看着那一条条合理化的建议,在叹服他们看得准、看得实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好处。 

——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就是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如,上作文评讲课,就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去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没看到的地方,教师也可来上一句“允许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作文,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就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吗?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的句子)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懂天文,懂地利。借助多媒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说直接一点,就是将语文教学的“面”扩出去。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搞辩论赛,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搞每日一记、每日一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外阅读比赛……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坚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学。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先自学,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学习课文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都有一定的理解,对学习内容,对问题,对答案的关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所以发言人数很多,课堂气氛很热烈,通过讨论,解决了问题,老师只是适时点拨,解疑难,真正让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学效果非常好。

1、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的时间。一班学生,由于各人条件不同,接受能力与理解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有面向全体的,也有面向个体的。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的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如果没有""的因素参与,部分学生就会迷惑不解,就不可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2、多种专利法的协调运用,激发思维的最佳状态

启发要在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和专注的情况下进行。老师要善于创造启发的了最佳心理状态,选择最好的方式,才能过到最好的效果。有目的地"设疑""释疑"

  教学中把握好时机进行提问、解答。我在上《跳水》一课,最后总结时问学生,这篇文章为什么叫《跳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样议论纷纷,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题目叫《跳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遇事一不定要冷静,采取的解决措施一定要正确。教师正是把握好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时,提出关键性的一问,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了道理。

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设问、疑问、反问、追问、留问;有全班提问,个别提问,平时提问,迅速提问,逐课提问,课间得问等。各种得问有各种用处和特点,只在用得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我上《白杨》这一课,读题后我问同学们:"从课题乍这篇课文写什么?从内容上看除了写白杨,还暗写了谁?"采用留问法,上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思考。然后再"画龙点睛"地讲解,让学生知道了《白杨》这课,是赞颂了像白杨一样坚强的边疆建设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

3、提倡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告诉我们,疑是发现、促使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疑,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善问。 

1)学前质凝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索。如《捞铁牛》,读了课题后,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要捞?捞的过程是怎样的?捞到了没有?围绕着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认真读书,寻找答案。 

2)学中生疑 

针对文章中的词语、重点句、标点符号等产生疑问,是学生自主学生,善于学习的体现。如教《黄继光》,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两次写到黄继光站起来了?“通过读、议、思,进一步体会黄继光英勇无畏、以身殉国的惊人壮举。 

3)学后激疑 

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对文章的感受不尽相同,学后激疑,更能使学生发现新问题。如教《雨中》一课后,一学生对“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的的点点花瓣”提出疑问:“这句话把雨伞比作花瓣,能否比作蘑菇呢?”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讨论起来了。是啊,教师只有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使学生多思、善思,久而久之,必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4、“三多、三少”即:

1)多读,少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就是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做到“三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就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学生总是把“武”字多写一撇,订正多次,仍旧错。我结合《景阳冈》一课,点拨学生,“你们很聪明呀,认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间挂一把刀,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挂的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给砍断了,他还怎么上景阳冈打老虎呢?”学生听后大笑,有的学生竟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再怎么聪明也不能凭想象给武松挂大刀呀!”这样的教学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吗?对于那一篇篇包含着作者激情的语文教材“例子”,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悟之中的“情”,寻之中的“趣”了。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呢?

3)多民主,少特权。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教学教研
教师论文
课题研究
教学成果
教学活动
二维码